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边疆学研究

  • 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西沙立场的演变及评析

    郭渊;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陷于内忧外患境地,法国及殖民机构图谋侵占西沙群岛,着手编织所谓安南(越南)“拥有”西沙的“历史依据”,但是法国外交部法律专家对这些“依据”的法律效力问题心存疑虑。恰在此时,法国政界要人呼吁从战略上认识西沙群岛,促使了法国政府加快西沙立场的转变,而印度支那总督对西沙局势的分析及立场,对法国最终决策的形成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法国外交部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最终确定与中国交涉西沙,不过一致认为如果“在法律手段施尽时”,那么法国依然在某种条件下“承认中国的主权”。法国西沙立场演变的主要推动力是谋求地缘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建立在漠视中国领土主权基础上,并对南海局势产生了恶劣的消极影响。

    2024年02期 v.56;No.307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1947年澳大利亚筹备对日和约时南沙群岛的档案搜集与立场

    金康玲;王胜;

    1947年初澳大利亚为维护国家利益提议尽早缔结对日和约,并组建太平洋和约筹备委员会具体负责拟定对日和约草案。在对日领土处置时为了厘清战时为日所占之南沙群岛的归属情况,澳大利亚初步搜集了1939~1946年有关南沙群岛“争议”各方主张、日本占领南沙时的声明与英法反应、战时日本对南沙的开发利用和战后中国政府收复南沙群岛史实等6份核心档案,在此基础上,综合研判后形成南沙群岛归属上中国已实控、法方态度不明及其军事战略价值有限的认知。为此1947年7月9日筹备委员会拟定的对日和约草案只规定了日本放弃南沙群岛,未写明其归属。不过,7月15日澳大利亚驻南京公使馆发给澳外交部的第341号函电旗帜鲜明地指出,除却中国对南沙群岛提出最早主张外,因为岛上居民主要是中国渔民这一事实,别无任何可靠的权威依据,同时排除了法国对南沙群岛提出“主权诉求”的可能。尽管澳大利亚的上述立场最终未写入新一轮的对日和约草案,但其内部函电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主权的认可,无疑是不可否认的。

    2024年02期 v.56;No.307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晚清中日东沙岛交涉案件中民间证据的作用

    张若城;

    20世纪初的中日东沙岛主权交涉案以晚清政府的胜利而告终,清政府一方面采用援引中外历史材料力证东沙岛为中国版图之事实由来已久,另一方面积极采用渔民口供及书证等证据证明东沙岛系中国渔民最早发现、命名、经营、开发。清政府的对外交涉中,在张人骏等人主导下结合渔民证据紧紧围绕“最初发现”等系列国际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成功维护了岛屿主权也令日商承担索赔岛上损失并补缴税款,向西方列强宣告我国海洋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作为近代史上成功的边疆主权维护案例,在官方缺乏占领等具体材料时,中日东沙岛交涉案件中首次运用民间证据维护主权的做法亦为当下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2024年02期 v.56;No.307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语言国情研究

  •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与国际传播(代主持人语)

    赫琳;

    <正>本期“语言国情研究”栏目专题为“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与国际传播”。随着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推进,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代表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对综合国力提升及国际话语权争取发挥着关键作用。国际话语权作为冷战后的新概念,有其特殊的运行机理和深层逻辑。其以国家实力为根本保障,但国家实力的增长并不能直接带来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有解释力和引导力的学术话语体系可以影响议题设置和话语传播效果,进而改变国际博弈的规则与结果。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需要多维设计和努力,既要有高质量的原创内容生产作支撑,也要有畅通的传播渠道和科学的策略机制作保障。

    2024年02期 v.56;No.307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三维建构

    赫琳;冉路瀚;

    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既是学科发展之需,也是争取国际话语权之需。学术话语外在表现为具体的话语内容,实则是主体思想的一种表达,由此衍生出价值立场、言说内容及其话语阐释等3个关键维度。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关键在于重建自主概念体系、思想体系和言说场域,切实解决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失语”问题。应以话语共同体和历史分期为界,提炼标志性学术话语价值观念,增强自主言说意识,重塑学术话语价值体系;围绕关键议题提炼术语、概念,打造原创性学术话语内容体系;联通接受者语境优化阐释内容、策略和形式,建构通达于接受者的学术话语阐释体系。据此解答学术话语体系“说什么”“如何说”等现实问题。

    2024年02期 v.56;No.307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再论“术语-话语-话语体系”

    赵世举;李馨逸;

    话语研究可远溯至古希腊和我国古代相关学术。近年来,我国相关研究走热,但其基础理论的系统性研究薄弱。我们认为,话语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具有一定内容和社会功能的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表达形态;话语体系是由对事物或现象的系统性认识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和相应的表达体系复合而成的话语形态;术语是具有认知属性、知识价值、指符特征和社会功能的知识复合体的基本表征单位。“话语-术语-话语体系”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我国话语体系建设亟需激发文化自信和理论自觉,跳出西方理论窠臼;注重思想创新和理论提炼,为话语体系赋魂;加强关键术语的凝炼概括和命名,为话语体系筑基;强化话语传播能力建设,为话语体系添翼。

    2024年02期 v.56;No.307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国语言学国际话语权现状及建构方略——跨学科话语权反思与重构

    赵蓉晖;张勇晨;

    国际话语权建设是近年来关注热度很高的话题,有关语言学的研究在观察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深度方面还有值得商榷的问题。文章基于知识社会学和传播学考察学术共同体和话语权,认为学术话语权指一种知识体系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影响力,其四大要素包括信任感、吸引力、依赖感、服务性。从这4个维度考察中国语言学国际学术话语权现状,发现:(1)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国际认可度高于现代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的国际显示度高于语言基础研究;(2)在认识和研究世界语言的宽度、研究质量,在服务社会和学术共同体能力方面,中国语言学的表现不够理想。为此提出融合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两方面的话语权建设方略,认为知识生产应注重宽度、厚度和特色,知识传播应注意结构、多语言和多路径。文章对学科话语权的学理性分析、提出的分析维度和观察指标,亦可启发其他领域的相关研究。

    2024年02期 v.56;No.307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 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中国化的概念史考察

    唐子茜;

    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的“共享发展”理念,被提出后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对象。为了从概念史视域考察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的中国化,文章对“共享”概念进行了历史溯源,厘清了马克思主义“共享”概念中国化的发生逻辑,分析了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共享”概念中国化新样态的“共享发展”在话语重构及内涵拓展方面的演变。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共享”概念中国化是在“两个结合”中分阶段发生的,呈现出“三个统一”的递嬗理路。

    2024年02期 v.56;No.307 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维论析

    李淑梅;方凤玲;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定道路方向,立足中国现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创出来的独特道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发展走向、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规律、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具备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鸦片战争后的摸索前进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的实践探寻、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巩固成熟、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的创新发展,靠中国人民不懈奋斗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光明之路、惠及世界的发展之路。从实践把握未来,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指向、独立自主的建设根基、和平发展的关键旨要、全面现代化的整体效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动能,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新选择,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探索新样本。

    2024年02期 v.56;No.307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法学、管理学研究

  • 认罪认罚案件中侦查中心的表征、是非与应对

    李昌盛;任建新;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侦查、起诉、审判各个阶段皆可适用,解剖其适用实质,是侦查奠定了认罪认罚的主基调,形成了以侦查为主,检法辅助的运行模式,是较为明显的以侦查为中心。在整个过程中,围绕的核心还是侦查,核心的外围,是对侦查的细化、补充、完善,并未真正动摇侦查的中心地位,并没有形成检察中心或者审判中心。于此,认罪认罚与侦查中心交集的提升效率、庭前预断、要件审查、二审信任可以保留,但对实体和程序错误需要警惕。应当确保侦查机关对案件取证、定性的准确性,强化公安司法机关对疑点和争点的实质审查,将明知性、明智性、自愿性分列保障,保障被追诉人反悔后的对抗能力,以维持实体和程序的底线公正。

    2024年02期 v.56;No.307 8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新型工业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实践路径

    陈健;张颖;

    工业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战略作用,工业化是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业现代化的历程经历了艰辛探索、快速推进和跨越式发展3个阶段,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对于走深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基于此,必须以新型工业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如此才能彰显新型工业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在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中凸显正义性、坚持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同时,以新型工业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应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推动新型工业实体化高质量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提高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筑牢绿色底色,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2024年02期 v.56;No.307 9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人类学研究

  • 人类世人类学的可持续性

    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卞思梅;彭文斌;

    早期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社会都被默认为我们现在所称的可持续性社会,因为它们被认为能够无限地复制自己,并且只会逐渐地,几乎难以被察觉地发生改变。变化也被认为是由外生因素引起的,如殖民主义。这与当代人类学实践和理论的对比显著:人类世人类学将全球化当作一种事实,认为社会是相互联系的,文化是无界的,对可持续性的威胁主要是从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的角度来概念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于1987年被提出,之后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得到了详细阐述,其与当代人类学的全球视野一致,但以经济增长为前提,并将文化多样性纳入其中。对于这一论述及其相关实践,人类学正在做出重大贡献,它从一个世纪前取得的方法论进步中获益,将民族志置于全球人类世的背景中,用学科工具来批判轻率的普遍主义,与地方世界进行对话并呈现了许多替代性选择。虽然为研究表面不变的乡村社会而设计的方法论对研究全球危机仍具意义,但新人类学必然是跨学科的。

    2024年02期 v.56;No.307 104-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气候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尹仑;

    气候人类学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形成的一门人类学新兴学科,其学科渊源可以追溯到气候决定论和民族气候学等早期关于气候与人类社会的研究,这些研究试图找到因气候而产生的人类社会特点。人类学对“人为气候变化”的研究是当代气候人类学诞生的基础,气候人类学在反思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问题中萌芽,在人类学对全球气候变化现象的日益关注中正式形成,研究方向呈现出气候民族志与地方性知识两个发展趋势。气候人类学研究中较有影响的理论范式包括文化生态学、文化解释学和批判人类学,并形成了多尺度的民族志、多维度的整体观、跨文化的比较和跨学科的视角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气候人类学拓展并促进了人类学、特别是生态人类学的发展,同时学科所强调的不同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可以帮助人类以更公正和更有效的方式理解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中国气候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在与国际同步的同时,也关注与气候相关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和生态智慧,并结合当代中国提出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

    2024年02期 v.56;No.307 115-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边疆人类学:源流、对象与中国语境

    袁剑;王坤焱;

    现代世界通过边界划定各国的领土范围,随之产生的边疆成为诸多国家内部文明空间的重要区域。在现实中,边界不仅明确区隔两个国家的地理空间,还影响了特定空间中的人文社会,以及相应的文明生成。因此,对边疆区域相关实践的关注,成为边疆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从学科源流来看,随着中国周边与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国内学界对于边疆的关注,从边疆社会面临外部冲击时的救亡图存意识及行动,开始转向主动开拓关于国家整体性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边疆研究与人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在应用中不断结合,具有自身本位的中国边疆人类学开始形成。关于边疆人类学研究对象的讨论,需要从具体的边疆实践出发,本着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关注、记录和解释人类社会文化的基本要求,从边界、区域、边民社会、人地关系4个方面获得具体经验,以贯彻边疆人类学的研究旨趣和实践路径。进入新时代,中国边疆人类学的发展,一方面通过记录并客观呈现边疆社会丰富的文化内涵,致力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表达;另一方面,则具有回应国家建设与决策的重大实践意义。以此为基础,创造丰富的边疆田野民族志、思考边疆治理现代化的人文路径、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内涵,在理解中华文明空间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体现了中国边疆人类学的现实使命,同时,在智识生产方面也为中国与国际学术实践创造更多的路径与可能。

    2024年02期 v.56;No.307 126-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教育学研究

  • 新时代科学教育学学科建设探讨

    侯怀银;刘璐瑶;

    新时代呼唤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以回应中国教育现代化与科技变革的时代诉求,丰富新时代科学教育学内涵,推动科学教育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完善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以及顺应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建设科学教育学学科亟待解决科学教育学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学科定位及性质、“三大体系”构建、研究方法等基础性问题。为了有效推进这一任务,需要坚持科学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理念,明确科学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根本思路,处理好科学教育学学科建设中的4对关系以及加强科学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外在建制。

    2024年02期 v.56;No.307 137-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历史学研究

  • 明代云南边地土司辖域纷争及朝廷处置方略

    王春桥;

    明初在西南边疆地区设立了诸多土司,形成“三宣六慰”格局。明朝在正统年间三征麓川时失信于缅甸和木邦等土司,成为明中后期云南边地土司辖域纷争的导火索。天顺以后,明朝西南边疆治策变化,且处置云南边地土司辖域纷争失误频频,致纷争愈演愈烈,部分土司脱离明朝统治,云南边地土司政治归属发生分化,不仅影响明朝西南边疆军政设置,也导致缅甸土司灭亡,客观上促成缅甸东吁王朝的统一和北扩。云南边地土司辖域纷争,重新界定了明朝与周边之关系,奠定了明末清初西南疆域空间转型的基础,构建了新西南疆域空间,深刻影响了清朝的版图意识,改变了明清时期西南边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2024年02期 v.56;No.307 148-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2023年度我校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喜获佳绩

    <正>2023年我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30项。其中包括重大项目2项;年度项目23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6项,青年项目1项,西部项目5项);专项项目5项(冷门绝学项目1项,教育学单列项目2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立项总数稳居全省第二,比去年同期多立项5项,重大项目立项取得实质性突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高级别项目,旨在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不断推出具有重大学术创新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2024年02期 v.56;No.30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我校协办完成云南社科界“社科之家”系列活动

    <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推动《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落实落地,不断提升社科普及能力,集中展示展演《条例》实施以来全省社科普及工作取得的成果,促进社科成果通俗化大众化,不断增强社科工作者做好社科普及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云南社科贡献,云南省社科联推出了“社科之家”系列活动,我校作为协办单位,于2023年12月28日召开了云南省“社科之家”建设工作座谈会、云南省社会科学奖评选工作征求意见座谈会、着力打造我国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云南样板理论研讨会、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新篇章的云南实践理论研讨会、稳步扩大云南与周边国家制度型开放理论研讨会。

    2024年02期 v.56;No.307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